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乡音的流逝

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遂昌县城,父母们改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了,而长辈们之间照旧用家乡话交流。没有明文规定,却已然成县城的约定俗成。
  有意思的是,儿子上小学第一次自己去购学习用品,我问他购买过程。他颇内行地说,用本地话告诉店主要买的物品呗!我奇怪地问,为何要用本地话呢?他想当然地说,不然对方听不明白呀!原来在他小小的意识里,大人与孩子之间是用本地话和普通话分界的。继而,引发儿子发问,为何不与他说本地话?我一时哑然,揣度半天找不到答案。又有一次,有外地朋友听我与儿子手机通话,也奇怪地问,你与儿子不说家乡话?大有其通话者不是儿子的嫌疑。是啊,与儿子通话为何要那么一本正经地说普通话呢?
  也难怪,上海、杭州等城市里的市民,他们在外说家乡话是一种城市的炫耀,而在我们这样一个相对偏远闭塞又欠发达的山城,在外一口家乡土话,怕是被人问是哪个土旮旯里跑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看来,本地话是因土而弃之。
  还有,缘于父母们从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为孩子的未来规划。就像英语从小学开始学,那是世界性的,与普通话相比,大多数人所用频率不高。比较起来,普通话是更实用的主语,孩子外出上大学就用上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孩子长大外出读大学是必经之路,所以学好普通话得从娃娃开始。
  我愿意相信,当我们听到家乡的年轻人,都千篇一律地说着普通话时,会觉得我们的下一代变得越来越像城里人了。可是,不知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辈一辈的"普通话" 进化下去,或许不到一百年,普通话覆盖了家乡话,到那时,只有到偏远的角落里才能听到本地话了。家乡话变得稀贵,仅为极少数人掌握,最后,会不会成为一种文化遗风?
  俗话说,子不嫌母丑。家乡话是那一方水土养育着的人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有本土的特点,其风趣幽默才显示了个性的魅力,是他乡话不可比拟的。现今,人们的观念不同了,大城市里人越来越向往青山绿水掩映的生活,喜爱疏林小径、房舍村落的乡村美景,在看山看水的同时,学几句诙谐俏皮的方言,揽回一份新鲜的乡土气息,也是一种乐趣。
  俗话又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其中存有乡音言说的感慨。每当我遇上龙游人,与之说龙游话,遇上缙云人,又说上几句缙云话的时候,那种家乡的距离就在乡音里不知不觉拉近了,对方立即把那一方热土的感情转嫁到你身上。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可爱,是因为我是他们家乡人。"他乡遇故知",可以素不相识,重要的是,我能说一口与他们一样地道的乡音,在他乡便有了又酸又灼热的感受。
  每个人都会怀念自己的家乡,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最亲切的,这亲切包涵着家乡的乡音。因此,乡音是我们生长中撒在土里充足的营养,丧失乡音的家乡是贫乏的,只有本色而丰富的家乡,才会让人津津乐道,离乡千里依然魂牵梦绕,到了鹤发年老时还割舍不了乡音深深地眷恋,有亲切动人的记忆,有深深浅浅的遐想。
  这样看来,我们后人的生活不一定比前人丰富多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