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星期一

一个总统的儿时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这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坏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你赔,我借你钱,一年之后还。于是,孩子花了一年的时间打工、擦鞋,终于挣回了12.5美元。这个孩子就是美国总统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担负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中,每个人总有一些惩罚让自己终身难忘。一般地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手段,再加上新闻报道中少数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是离家出走。这样的社会压力以及法律条文的规定,已使得许多教师几乎放弃使用了批评惩罚的的武器。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古时候的《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还有一句俗话是"严师出高徒",这都是强调严格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提倡戒尺般的体罚,但是,面对错误不断、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光凭说教能行吗?学生每次犯下错误后,应负的责任难道就只是让他和老师在办公室里"聊"上个把钟头?这能解决问题吗?
  人的一生中必定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失败,所以在学生时代有了错误或缺点就应让他正确地面对,让他懂得自己应负的责任,接受为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付出的代价——惩罚。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替代的,只能自己积累。
  当然,惩戒,作为教育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讲究适度和因人而异,惩罚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毕竟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我们最终的愿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