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星期一

做个新“懒女人”

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就常教育我"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给予我的是"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而不好好劳动的寒号鸟只有冻死一条路"这样的道德教育,并对我严格要求,把我培养成了勤快的人,于是乎,从小我就勤奋地读书,勤快地做家务,学会了做所有女孩子会做的事,还把男孩子会做的事也一并学了。
  大学毕业后,工作了,更忙碌了,在单位上我拼命工作,努力学这学那,唯恐不继续充电前进,就会被别人后来居上;想要得到同事的赞赏,想要得到领导的肯定,希冀出人头地,希冀事业有成,于是乎,每天都上紧发条,埋头工作。回到家里,也从不把自己放进沙发,总是拖着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的身体把家里的卫生里里外外打扫一遍,烧菜、做饭、洗衣、拖地板、浇花、养鱼、织毛衣……督促儿子做作业、弹钢琴、练习英语对话、背诵唐诗宋词,带他到户外做跑步、打球、游泳等各种运动,直忙到晚上10点多儿子上床熟睡后,再把阳台上的衣服收来熨烫妥贴,连袜子、内衣、围巾也不放过,然后再分门别类放进家人各自的衣橱抽屉。有朋友来访感叹曰:"我的妈呀,五星级的宾馆也不过如此。"就这样终日忙忙碌碌,埋头于一个接一个的琐碎小事,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女人二十岁的青涩,走过了女人三十岁的困惑。
  变化源于一年前单位组织的那场"探秘三星堆,寻访南丝路"的人文科考活动。在活动筹备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参加这次科考活动,从心底里酷爱写作的我渴望参与这样一场弥足珍贵的活动,可想想要离家一个多月,便放心不下老公和儿子两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伙,担心他俩会忍饥挨饿,会每天蓬头垢面,会衣衫不整,会把家里整得像狗窝……反反复复地犹豫着,担心这担心那,不知如何是好。结果临出发了,还是老公硬把我推上了车……
  于是,我们沿着"南丝路"匆匆地行进着,穿行在乡村田野、山川河流之间,驻足于文物古迹、摩崖石刻前,行走在茶马古道、风雨桥上,体味着先人们的顽强与智慧,遥想着古丝路曾经的繁华与喧嚣,我的心和思想也经历着一场文化与文明的旅行……我于是想,这么多年了自己一直埋头于一件接一件的家庭琐事中,活得那么累,还差点就失去了这样一次意义深刻一生难遇的探秘寻访活动,从此,自己可不可以就放下?不要再那么累了呢?
  探秘活动结束后,归来的我发现世界依然规律运转,我走后家里请了钟点工,居室依然清洁如故;儿子和老公的一日三餐进了食堂,没有忍饥挨饿;儿子练琴旁边多了一位陪练的老师;宠物小黑狗送人了,有了温暖的新家;阳台上的花草也请人清理过了,每过几天还有专门的人来浇水施肥……离开了自己地球照样转动。我开始思考,是时候该学会放下了,是时候该让儿子独立成长了,是时候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是时候该以悠闲的心态干自己想干的喜欢干的事了,是该如老公说的那样"放松,做个'懒女人'"了。
  于是乎,现在的我每天清晨不再忙着6点起床为家人准备早餐,而是记住了睡眠专家的话"早起违反天性,半醒是一种催眠状态,对健康和快乐有益。"雨天、冷天、大风天就赖在被窝里抑或呆在书房里看书看报看杂志,让无边风月尽收眼底,真是"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阳光灿烂的下午,就翻开尘封多年的琴谱,坐到钢琴旁,任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任巴达捷沃斯卡的《少女的祈祷》和着窗外的缕缕阳光在空气中流淌。周末就背起相机和摄像机,把三星堆的春花秋色,把鸭子河的落日晚霞,把古镇的悠然恬静,把蓥华山的四季美景,把银杏沟的满目金黄,把西岭雪山的皑皑白雪,把那些自己渴望已久的风景都邀进相机,装进摄像机。公休假日便背起行囊一个人去旅行、采风,打捞独特的感受,做意想不到的文章。下班后便把自己泡在健身房、瑜伽会馆,体验运动后酣畅淋漓的轻松愉悦,感悟静心后气定神闲的神清气爽。
  前不久,参加同学会,老师同学们都很惊讶:你怎么变得比大学时代还诗情画意了?变得越来越优雅了。我想,这变化应该源于自己成为新"懒女人"后带来的那份淡泊、从容和笃定吧!正如英国《懒人》杂志的现任主编汤姆·霍金森说得那样:"懒散并不是自我放任,而是艺术化生活的基本手段。"
  尝到了"懒女人"生活带来的种种乐趣,再环顾周围的一切依然规律运转,自己也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么,就让我从此永远心安理得地做个新"懒女人"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