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餐桌上的“革命”

如果你问我改革开放30年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我欣慰地告诉你:"不再忍饥挨饿了。"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沧桑巨变。     
  我出生在共和国解放前夜,懂事时,我的家乡——长白山下的通化县英额布虽然解放了,但仍缺吃少穿,饥寒交迫。父辈们为了养家糊口,起五更爬半夜,常为吃穿发愁犯难。餐桌上摆的是一饭一菜,多半是半粮、半糠野菜,身上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冬天穿着"灯笼挂"棉衣棉裤(无内衣)西北风直往里面灌,吹得前胸后背用"本山"的话讲叫"哇凉哇凉"的。等大点懂事后,穿衣脱裤都是在被窝里进行,怕别人看见。鞋,只要底不坏,帮坏了缝缝补补照穿不误,鞋帮越补越厚,鞋越穿越重。那时,当弟弟的经常捡哥哥的旧衣服旧鞋穿,不是不合脚,就是太破、太旧。弄得我和弟弟常说:"母亲偏心眼。"直到大了才知道,当时为了省钱,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尤其是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忍饥挨饿遭的那个罪,至今想起来还让我心有余悸。当时我12岁,全国发大水,闹饥荒。每天,每人只有几两粮食,不够一顿吃,为了活命度日,每天只能靠大量野菜树皮充饥。当时,只有一个感觉:饿,每天只有一个任务:吃。肚子好像无底洞,怎么吃都不感觉饱。晚上饿得睡不着觉,白天饿得两眼冒金星。现在才真正理解"民以食为天"的真正含义。
  当时我上小学,早上肚子撑得鼓鼓的,刚下第二节课,几泡尿出去,肚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而且叽里咕噜直叫。放学铃声一响,撒腿就往家跑。到家不管是野菜粥,还是菜团子,拿起三下五除二,兄弟几个你争我抢,狼吞虎咽,填饱肚子再说。吃完,不用大人吱声,拎着菜篮子采挖野菜,准备下顿饭。什么苦苦菜、婆婆丁、鸡肠子菜、小根菜、柳蒿、鸭爪子、水芹菜、大叶芹、猫爪子、蕨菜、猴腿、刺嫩芽、刺木果棒、榆树钱、榆树皮等,好多野菜都是在那时候认识的。当时榆树皮是上等代食品,黏黏糊糊,的,口感是当时最好的,弄得榆树差不多被扒光了皮,险些绝种,那年月只要能充饥的东西都逃脱不了厄运。采回的野菜有的用开水煮了吃;有的加点玉米面熬野菜粥喝,粥稀得能照出人的影子;有的掺点面做菜团子吃。野菜成了餐桌上的"主力军",家常便饭。由于长期缺粮少油,有的人得了浮肿病,胳膊腿肿得很粗,一按一个深坑;有的干燥排不出大便;有的误食有毒的野菜中毒身亡。全国上下,家家户户都在与饥饿死亡抗争。那时我们寻开心,常学苏联电影里的一句话"面包会有的",互相安慰鼓励。那时谁家要能饱饱地吃上一顿纯玉米面饼子就算过年了,就算奢侈,比现在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吃一顿纯玉米面饼子,全家就得把十天、八天的口粮省下来,一点粮食不吃,光吃野菜,但谁家也不敢冒这个险。
  记得有一次,母亲在生产队劳动,连饿带累晕倒在田间被人送回来。母亲苏醒后,从怀里掏出还带有体温的玉米面菜团子(当时生产队发给劳动力的贴晌)让我们吃,我们兄弟几个眼含热泪,谁也咽不下。我们都知道母亲宁肯自己忍饥挨饿晕倒,也要把自己的贴晌菜团子省下来,留给孩子吃。那件事一下子让我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至今回想起那情景还历历在目。
  小时候,就盼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穿上新衣。那时的逻辑是:过年就是吃饺子,穿新衣。农村也只有过年,粮食部门才供应每人一二斤白面。做馒头、打饼费面,都舍不得,只有包饺子省面,又适合农村过年习惯。过年,为了吃饺子,一向贪玩的我再也不跑了,围着大人身前身后,灶房左右转,就等饺子出锅那一刻。饺子一出锅,嗬!热气腾腾,兄弟几个也顾不上烫手烫嘴,争先恐后捡上一大碗,边走边吃,狼吞虎咽,嗓子眼就像长了手,一张嘴一伸脖就咽下去了。吃着碗里的,盯着盆里的。大人总是不停地嘱咐:"慢点吃,别噎着,别烫着。"哥几个全当耳旁风,撑得直打饱嗝。当时我也纳闷,怎么大人吃饺子没有孩子吃得多?后来长大了我才明白,那是大人为了让孩子多吃点,自己故意少吃的缘故。
  小时候我心眼多,吃饺子有个秘诀:为了多吃饺子,吃饺子前一顿饭,我总是借故肚子痛不吃,留着空肚子,倒出地方好多吃饺子。再就是吃饺子时我不蘸酱油,为的是不喝水,少占肚子。我还有个拿手的"秘诀",吃饺子时打"埋伏",趁家人不注意,偷偷捡出一碗饺子藏在碗柜底下,等剩余的饺子吃完了,我再偷偷地拿出来慢慢享用,叫做吃"独食"。有一次,我藏的饺子让猫给偷吃了,我把猫好顿教训。
  后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战胜了内外交困的3年自然灾害,从忍饥挨饿的死亡线上挣脱出来。但是粮食短缺,吃饭一直是长期未彻底解决的问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实行土地改革,自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人添干劲地增产。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粮食产量蹦高往上长,昔日亩产"跨黄河,过长江"的梦想早已不在话下。中国粮食短缺已成历史,自给富富有余,还大量出口。从此,13亿人泱泱大国,彻底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粮食、吃饭问题,正在向小康挺进。如今,人们追求的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餐桌上由昔日的一饭一菜到七碟八碗,由半糠半菜到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吃顿粗粮算是调剂改善过年。野菜,成了餐桌上的"稀客"珍品。
  如今生活虽然好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忍饥挨冻、吃糠咽菜的艰苦岁月。更不能忘记,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忍饥挨冻的艰苦岁月,更加珍惜、保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