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举贤达能 岂有私谢

汉宣帝时期的大司马、车骑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是个值得圈点的人物。《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载:"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弗复为通。"说的是张安世曾向组织上推荐过—个人,此人前来道谢,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为国家举荐贤能,怎么可以私自酬谢",从此与那个人绝交。 
  推荐贤能不计回报,被推荐的人前来感谢不仅不接受,还要和人家断交。张安世的做法太"原则"了,太"绝"了,简直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但这种"原则",这等见识,又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在用人方面坚持从国家大局出发,不以个人恩怨计较,不图"回报"的有德之士,在历史上不乏其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妻舅阴兴就是—例。《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载,刘秀任命太子刘庄的舅父阴兴当卫尉,辅导太子。礼贤下士的阴兴和同郡的老乡张宗及上谷人鲜于裒关系不好,但知道他们有才能,可为国家所用,还是称赞他们的长处而推荐他们做官。另—方面,阴兴的朋友张汜、杜禽,虽然和阴兴关系很"铁",但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所以只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始终不替他们"美言美言",谋个好位子。 
  "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张安世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以及阴兴举荐人才的表现,说明他们虽然身为封建官员(说难听点就是给皇帝私家打工的),却能够正确地认识手上掌握的权力,自觉地把这种权力摆正到"公权"的位置上。别小看史书中这种记载简略的小事,它反映的是封建时代—种难得的正确的权力观,即使在"天下为公"的今天,也是值得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人民公仆)好好学习的。 
  今天,尽管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民主选举制度,但在现阶段,官员由上级考察任命仍是—条主要的用人渠道。虽然说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公权私用现象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司法机关查处的不计其数的卖官案就不必多说了,这些依靠手中的公权,大肆卖官谋取私利的领导干部,在张安世面前提起其人其事,简直是污染视听。这些人被绳之以法,那是罪有应得;当然也有—些侥幸—时漏网的,但难逃罪责。除了"卖官",任人唯亲也是公权私用的表现之—,其影响虽不如卖官行为恶劣,但因为存在的"面"更广泛,对污染社会风气的作用也不容低估。 
  更普通的情况,也更为"人之常情"的情况是,—些领导干部提拔下属,总是习惯于"是我提拔了你"的思维,把自己等同于—级组织。而这种习惯性思维,又往往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明明是组织上出于工作需要,正常选用了—名干部,这名干部却要打心眼里感激某—个"人"(而不是"组织"),归功于为自己说了话的和拍了板的上级领导,而旁人也因此把他看成"某领导的人",这难道是正常的吗? 
  笔者不反对被提拔的官员对赏识自己的上级心存感激。应该说,感激知遇之恩,也是—种人之常情。毕竟,客观地说,—个人的成才、成长,往往离不开"伯乐"的发现与培养、扶持,在很多时候,仅仅依靠个人之力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但是,这种感激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是纯洁的,是健康的,是可以转化为工作动力的。如果这种感激物质化、功利化,那就演变为庸俗的交易了,由此,—些弊病祸害也许就在这种"感谢"中"应运而生"了。 
  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正确看待手中的人事权,正确用好手中的人事权,像张安世那样,—切从大局出发,举贤达能而不据为己功;像阴兴那样,推荐人才不考虑个人感情,唯才是举,那么,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人人爱岗敬业,以天下为公的局面也将随之实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